第十六章
財富的供給與
需求的關系
如果說供給包括財富創造、財富生產、財富服務、財富銷售等一系列內容的話,那么社會的財富經濟關系實際上就是一對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財富供給與財富購買力
財富供給與財富購買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關系。沒有強有力的財富供給,人們的需要就難以得到滿足。而人們在缺乏財富購買力時,在商品社會供給也就很難再持續。
影響財富供給力的原因有:財富創造力、財富實現力,具體地又表現在創造人才、技術人才、銷售人才、管理人才、普通勞動者以及資本、資源等等因素上。這里我們僅就資本問題為例進行分析。企業和個人在缺乏財富實現資本時,是很難組織適當的創造人才、技術人才、銷售人才、管理人才、普通勞動者以及原材料、機器設備等進行創造和實現財富的,這時候談不上有什么財富供給力,確切地說就是談不上有什么財富創造力和財富實現力。這時候政府應該想辦法注入資本,或采取其它政策措施,以增強財富創造與財富實現之力,以使優秀財富能得到創造和實現。對于社會財富經濟的起動,如果有政府強有力的政策,那么就可以很快的獲得效果,否則將是一個較慢長的過程。如果在政策上想辦法解決財富產生能力,同時想辦法使生產出的財富有渠道不斷賣出去或者為人們所消費使用,那么生產就可以很快復蘇,人們的消費能力也在很快增長,當經濟啟動起來后經濟就可以很好地自行運轉。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比較豐富時,消費則是一個遏制財富進一步擴大再生產的東西。這時候應該適當地鼓勵消費。當然這是從純經濟增長和本國市場封閉狀態的角度來看問題。
財富供給力與財富購買力通常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企業它需要首先去積累到足夠的資本后才能去進行創造和進行生產,當其生產出產品后,消費者的消費購買能力也有一個在其財富創造實現活動中慢慢積累的過程,當消費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后,購買一定的商品,這個企業又可以進行生產,如果消費者所在的每個企業都類似這樣,又都可以進行生產,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又進一步提高,如此逐步地推動經濟的增長。
就一個社會來說,實際上是這樣,一年內如果供給18萬億的財富并且為人們所全部接受,那么就一般意義來看這個社會在該年實際上就產生了18萬億的財富購買力,或購買消費品,或購買生產設備,或購買服務,或轉為創造資本等。也就是說,供給就幾乎等于購買力。但是需要解決所供給的必為所需要以及公平分配等問題。
供應并不必然自動創造需求
薩伊定律認為:供給自動創造需求。這一定律對后世的經濟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這一定律有所偏頗。供給并不必然創造需求,也并非一定會自動創造需求。首先需要所供給的東西的確滿足人們的需要,不能滿足人們需求的供給不能為人們所接受,極難銷售出去。這就要求研發者們在創造財富時要結合市場和社會需求的情況。其次,一種新的財富被創造及生產出來后,還需要營銷環節想辦法銷售實現(在現代經濟管理理論中通常被稱為“創造市場”、“創造需求”),讓人們最終購買。并非一供應市場人們就會自動購買。但這里的“創造市場”、“創造需求”實際上是開拓市場,將財富對人類的價值更好地實現的代名詞而矣。
人們往往是看到有某種供給后可能會產生購買的愿望。但主要原因是人們的這一需求往往早就存在,只不過是被研發者們發現后進行研究創造相應的財富滿足這一潛在的需要。當然,就局限于生產與銷售這一環節,好象是供給了人們才會購買,沒有供給人們就不可能購買,看似是供給創造消費,實際上在邏輯上存在問題。以商品房為例,并非是商品房供給使得人們產生了對商品房的需求。事實的情況是,人們由于居住的需要,產生了對房屋的需求。如果開發商沒有建設供應商品房,只能說人們的需求沒有被發現和滿足。如果開發商發現了這一需要,并根據市場調研發現的人們需求情況,設計創造適宜的商品房以供應市場,就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但并非創造了需求。正確理解供給與需求的關系,需要分清需求與購買的概念,不能將兩個概念混淆。否則從生產、銷售環節的表面現象中就會發生邏輯上的混亂。從一定角度來看,人類的需求(潛在需求)具有無邊際性。
供應并不必然自動創造需求,認識這一點很重要。這是市場經濟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也是財富方面很重要的一個學術理論問題。如果按照供應自動創造需求的理論,那么很顯然,我們只要有供應就會有需求。人類幾十年來若干企業的經驗教訓對此已作了徹底的否定。當然,對潛在需求中的“潛在”的概念也應有一個積極恰當的理解。
薩伊定律直到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提出批判前,一直是西方正統的經濟學教條。
供給與需求應諧調發展
一種觀點認為,供給絕對不可能創造對其自身的需求;需求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薩伊認為供給會創造出對它自身的需求。當然這都要看怎么去理解供給與需求的問題。過于在價格與工資上糾纏不太合適。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供給是可能創造需求,而且需求也一定程度上是供給所創造的。當然我們這里的需求是指需求中的購買力而言。當電腦創造出來后,人們還需要在供給勞動中彼此都創造出各自的財富,然后才有財富(原始社會以來已變為用通用的貨幣作為一般化表示)去與電腦商交換電腦。就整個社會來說,如果沒有財富的勞動(供給),是不會有購買力的(需求)。因此薩伊的觀點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
但是,不是說我們一直大量地生產襪子,生產多少就能創造出多少需求。不是這樣。人們對于某一項財富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假設每個人有足夠的購買力,但也不會一個人每年購買100雙襪子,當超過一定限度時,供給就不再創造需求,經濟危機就出現了。
所以,社會至少需要在經濟上解決如下三個問題:一、不斷創造出新的、更豐富的財富;二、不要讓舊財富的供給無限制地增加,需要考慮社會對該種財富的最大需求量;三、需要考慮同步提高購買力。
通過如上分析,在遇到經濟危機時可以采取如下辦法來一同解決這一問題:一、運用經濟政策來恢復人民因失業而下降的購買力以及消費信心,加強消費需求,使供給啟動,當財富產生活動進行時,人們的購買力得到進一步恢復,經濟得到逐步復蘇。二、進行公共財富方面的建設,加大公共需求,強制性地拉動相關產業連鎖反應運行,當各行業開始運行時,經濟逐步地得到復蘇。不宜單一地采取一種辦法,要有好的效果需要多種辦法協同進行,綜合診斷治療。
當然,在平常預防經濟危機的出現也非常重要。在預防經濟危機出現上有如下一些措施是應該考慮到的:一、大力推動新財富的創造,不斷拓展人們的需求總量,使經濟保持在較高增長水平上也不容易發生生產過剩。二、要對每年、每季度財富的生產進行科學計劃,即不阻礙生產的正常發展,也不讓其超過一定的限度,社會不要做高生產率及資本者瘋狂追求當年利潤的犧牲品。如果今年把明年的活干完了,明年勞動者就沒有工作可干,就會失業,就會沒有收入,需求能力就會急劇下降。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而矣,只是說明在國民生產中某一方面的財富生產增長得太快,持續了很長時間,并且創造進展并不快時,就需要認真考慮離需求的上限還有多大空間,并且可能需要開始考慮為了長期都能有增長而對生產進行安排。
關于“如果今年把明年的活干完了,明年勞動者就沒有工作可干”一句并不是指個人要拖拉懶散,而是就國民經濟宏觀層面來說。當眾多企業今年生產的財富已經超過今年所應生產的財富時,就會出現財富剩余,剩余的財富將在明年繼續供給,而明年企業就無法再正常生產,生產的增長狀態就會打破,如果嚴重,甚至就會出現負增長,企業不得不停止生產,辭退工人。失業的工人如果沒有在高生產年份進行儲蓄,那么不再有錢購買財富,這樣需求又進一步緊縮,供需矛盾進一步激化。如果整個社會都普遍如此,那么經濟危機就暴發了。
因此兩項措施都應隨時用來調控市場的運行。就這一點來說,我們主張科學調控下的市場經濟,使供給與需求協調發展。在這一點上,中國通過改革后做得比較不錯。
財富的供給與財富的需求是相輔相成的。就整個社會來說,它們不是絕對獨立、相互割離的,雖然它們一方為供,一方為需。我們下面再舉一例子進行說明:假設我們很饑餓,因而我們需要去種植糧食,如果沒有這種需要,是不可能去種植糧食的,也就是說沒有需求就不需要供給。而在種植糧食豐富后,使得我們可以拿出更多富裕的大米去換鹽和火柴,如果沒有供給財富的勞動,我們不可能有財富足以讓我們產生購買鹽和火柴的需求能力,因此一定意義上說沒有供給就沒有需求,特別是就沒有擴大的需求。供需就如太極陰陽相逐,在動態中達到最佳的美,需中促供,供中促需。因此應該諧調平衡,不斷運行發展。在治理國民經濟時,我們需要認真考慮供給與需求的諧調發展。當然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后,嚴格的供需表現在全球范疇內,那時我們需要認真考慮整個世界的供給與需求的諧調發展。
財富的價格受供需情況的影響
財富首先要為人們所需要才可能有價格,這是前提。而財富的價格深受供需情況的影響。在十八世紀以前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那里動物很多,但耕種的糧食很少,物以稀為貴,面包的價格比鮮肉還貴。在遠古時代,一碗飯也能很輕松地換到一只野兔。而水是我們必須需要的,當我們居住在涌泉旁時,水也就沒有價格。相反,如果在沙漠的要道上銷售水,那么我們會發現,它可能比石油還要貴若干倍。
某種財富為人們所迫切需要,并且供應量少時,價格就會上升,這時候生產銷售這種商品利潤就較高,經營者就會增大實現供給,或新的經營者就會加入。相反,某種財富不為人們所迫切需要,并且供應量大時,價格就會下降,這時候生產銷售這種商品利潤就較低甚至虧本,經營者就會減少實現供給,或退出這一財富實現事業。因此財富規律的一條是:
供給要滿足需求
財富活動與人們的需求密切聯系,隱含了利潤的價格在其中起到氣象儀和調節器的作用。
我們需要明白財富的價格深受供需情況影響。當糧食很稀缺時,糧食的價格會比任何工業品都還貴。只不過現代人類每年能生產供給的糧食量就一般地來看已經不為人們所憂愁,至少不為工業國家所憂愁。那種認為農業產品附加值很低的經濟學說不正確。對于電腦,設想不存在繼續創造,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生產供給的人非常多,那么每臺的價格有一天會下降到令人吃驚的水平,其“附加值”將低得并不比糧食高多少。
這告訴我們如下幾個道理:一、世界必需財富的總供給不能太低,要能保證人們生存的需要。二、各類財富的價格并不等于財富值,與該財富的需缺度有關。三、對于企業來說要努力創造新的財富來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所經營的財富是新的而變得先期稀缺,所以能獲得很高的價格和獲得較豐厚的利潤。四、就保障該社會人們的幸福來說,要努力促進基本財富的競爭性供給,消除壟斷利潤,大大降低單位財富價格,使人們能買得起;就促進本社會在世界上的比較優勢來說,最有力的方法是需要同時大力推動財富的創造,以獲得領先優勢。五、如果不存在致命因素的阻礙,任何人必須擁有的財富其價格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當價格太高時,就會有更多的資本和人力轉向這一財富的生產,這時候財富供給量就會增加,當價格太低時,人們就會將更多的資本和勞動轉向其它財富的生產,這時候財富的供給量就會下降,也就是說有一只手推動財富價格趨于合理和社會各類財富之間的利潤差距趨于平衡,所以社會需要隨時防止阻礙財富順暢供給的致命因素出現。
相對于財富的價格和后面所要闡述的財富利潤,我們在本書中提出需缺度的概念。所謂需缺度就是一項財富人們對其需要的迫切程度與這種財富在供給上稀缺的程度兩者的結合。需缺度越高的財富,價格越高。需缺度低的財富,價格相應較低。
關于房價持續上升的原因淺析及應對之策的探討
隨著未來非農業財富占GDP的比例提高到新的水平,中國5億農村勞動者中的大部份及其家庭成員向城市永久性遷移是一種必然,購買城市住房當然就是一種必然。中國正值高峰期的年青一代對房屋的高度需求也是一種必然。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收入不斷得到增高,對城市住房的大量需求更是一種必然。
我們現在的土地控制過強是值得斟酌的。當我們將土地緊緊控制時,會使房產的增加受到行政的抑制,因而從總體上形成供不應求的狀況,房價就會節節攀升,無論是廣州、上海還是北京、成都,房價平均每平方米已在5000元以上。不僅大多數新城市化群體買不起房,而且絕大多數人都長期背負著沉重的購房貸款。高漲的房價已成了中國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現在的情況是許多地方實際上將國家控制土地的政策束之高閣,而土地非法地給予某些房產企業甚或個人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建房出售。
土地政策應該緊緊把握中國發展的趨勢,應該使50%至90%的新城市化群體都能較輕松地買得起房子。該規劃用于建住房的還是要將其用于建住房,以滿足數億新城市化群體對住房的渴求。當土地供應充足,大量住房得到建立時,房價自然就更容易回落。
濫用土地是不行的,過度控制土地也是不行的,它只會將房價抬得過高,造成整個社會不堪重負。同時土地的過度控制形成巨大的市場需缺度利潤,容易出現一些膽大的不法之徒利用關系非法建房出售以牟取暴利,造成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
當然中國房價節節上漲的原因很多,但需缺度過高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不斷膨脹的購買需求,一方面是住房供應受到遏制。
我們是贊成節約土地的,并且支持合理利用土地的政策。我們反對城鎮瘋狂地擴張和濫用土地,土地畢竟是我們寶貴的資源。當然中國城鎮需要大量住房用地的趨勢不可改變,我們要把握趨勢,變消極的規劃為積極的規劃。至于城鎮占用的大量耕地,恐怕得主要以提高農業增產率,以及對諸如荒山、戈壁、沙漠等閑置國土資源進行深度改造利用來解決。
|